区委理论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举行
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如自然的季节之旱涝,人事的桀纣之暴虐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无可奈何的。就此而言,重新发掘张载有关形的哲学,对我们更加全面理解宋明儒学的思想传统,以及重新思考天人关系和形神关系(或身心关系),无疑是深具启发意义的。
‘离明实为宇宙论之词,即太虚本体之诚明也。除动静和胜负以外,神气与形质的对立与转化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如虚实、聚散、清浊。他还说:无远近幽深,利用出入,神之充塞无间也。相感之一以对立之二为前提。这与张载注意到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大异其趣的。
(参见陈立胜,第32—43页)7在此仅举二程的语录为例。(王夫之,第336页)太虚有实、万象皆神,正是太和最好的写照,也是张载一系思想家体证的崇高境界和揭示的深刻洞见。循名责实,历史自信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源于自身历史最纵深处的对既有文明进程、百年奋斗历程、伟大复兴征程与人类发展前程的深厚高远且持久坚实的信仰、信念与信心。
我们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与创新动力,因此具有可贵的深度。唯有更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现实指向、理论贡献等诸多问题,我们方能在文化理论上再写鸿篇巨制,于工作布局中开创锦篇绣帙,让这一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愈发深邃丰富,愈加体用一致。正如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所指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其三,以五千多年不曾断裂的文明为载体。
在今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和舆论环境深刻变化的趋势,面对持续动态变化的诸多文化挑战与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方面,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的思想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篇章,也提升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明底蕴和文化品格。其次,再观国情,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具备五重属性。伴随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我们在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等方面,具有许多值得他国借鉴与参考的经验。这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重要指示中,又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综观新时代文化建设与变革的成就,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当是其中枢纽式的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
为我们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明确的部署思想引领航向,理论付诸实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形成历史自信,有四重原因,即传承了中华文明深邃的历史精神、担负着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积淀下丰富有机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内生出高度敏感强烈的历史自觉。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和历史高度,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由先破后立始,进而破立并举,再到以立为主,形成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习近平文化思想。首先,揆诸世界,我们面临着构建国际话语权和与大国文明对话的迫切需要。
就所面临挑战的范畴而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革,在文化领域有着至为明显的体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此情况决定了该项工作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时时关注,常抓不懈。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明体方可达用,执一始能驭万。其四,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持续理论创新为灵魂。历史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大前提。
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故对此文化篇的谋篇布局过程、总体框架要义进行梳理,则显得极为必要。
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依此脉络,可知如上诸多概括、总结、提炼与要求,某种程度上已构筑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四梁八柱,也为我们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明确的部署。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其五大突出特性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基础,因此具有独特的高度。经过40多载的摸索与积累,中国共产党终于提炼出文化自信这样至关重要的原创性理论,且在新时代的伟大文化实践中趋于深化与成熟
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例如书院大兴的宋代,书院无不讲论经学,将经义推之政事。书院教育中特别注重孝悌、仁义教育,注重礼乐熏陶。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就是儒学教育,它们的方式、方法、路径、目标都与孔子施教方法和教学体系深度契合,对今天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极具启发与指导意义。
书院教育与官学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里进行的是通才教育,是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地方。离开了对社会的关切,就没有传统中国书院的内在精神。
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钱穆先生说: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
北宋中期理学正式形成之时,以地域为名称的学派先后出现,诸如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苏轼父子的蜀学等等,他们讲授儒家经典,彼此相互呼应,成为儒学复兴的重要场所。孔子教育通过文德的培养树立人们的正确价值观。
孔子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自然也是传统中国书院的精神。《孔子家语》中有一段重要记载,清晰地展现了孔子的教学体系。传统的中国书院进行的都是人伦教育,五常八德的教育,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挖掘中华文化遗产,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样的教育应该大力提倡、积极推广。古代书院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就像许许多多的文庙一样,书院关注天下时事,与社会直接相通,书院与占尽天下名山的寺庙与道观不同,它不会置身事外,远离人间。
既然书院与科举考试有关,这就决定了宋代书院的性质与方向。孔子进行文德教育,他培养的弟子都是文德的典范。
作为白鹿洞书院的学规,这一揭示设有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包含了丰富的孝悌之教、仁义之道,注重的是文德的养成,对其他书院有重要的影响。综观古代书院,将其与孔子的施教体系相互对照,会给我们重要的历史启示。
朱子在福建建立闽学,逐渐形成了他完备的儒学体系,从二程到朱子,其间经过四代的传授过程,他们的学术文化都有书院与之相随。进入专题: 孔子 。
#相关推荐
-
评论列表 (0条)